發展動能活力不斷釋放,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據董世武介紹,“十三五”期間,泰安市通過加速新舊動能轉換,積極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和智能制造、新材料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、醫養健康五大新興產業,改造提升現代高效農業、高端化工、紡織服裝、現代物流、文化旅游五大優勢產業,同時努力實施工業領軍50強和科技創新50強“雙50強”企業培育工程。該市新能源、建材新材料、精品旅游3個產業列入山東省“十強”產業“雁陣形”集群庫重點培育支持名單。
2019年年底,泰安市“四新”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.2%,比2017年提高5.6個百分點;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4.3%,比2015年提高17.4個百分點。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落地泰安,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泰安市成立山東省首家市級行政審批服務局,實行重點項目“綠卡”制度,“貼心代辦、一次辦好”改革不斷深化,“泰好辦”政務服務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。
泰安市8家開發區已經全部實行“黨工委(管委會)+公司”體制,成立了14家開發建設運營公司,開發區開放發展平臺功能不斷彰顯。泰安保稅物流中心加快建設,紡織服裝、電力設備、煤礦機械等優勢產能實現對外投資合作,2019年該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72.2億元。該市還全面融入山東省會城市經濟圈,與濟南市簽訂《濟泰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》,謀劃推進“633”工程,區域協同發展步入快車道。
全市公路里程達到15974.6公里,比2015年增加796.6公里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,一條條道路接續貫通,一個個景點姹紫嫣紅,泰安市品質城市建設成效顯著,成功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泰安市城區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,泰城中心城區改造力度加大,西部現代化宜居城市已具雛形,南部新城加速崛起成為城市發展新引擎,東部新城建設開始布局落子,泰城正由“依山而建”向“依山傍水”山水城市發展。
縱橫交錯的路網是市民廣泛關注的問題,泰安市大力改造提升城區主干道路,著力打通“斷頭路”“卡脖子路”,擂鼓石大街、迎勝路南延、泮河大街改造等一批群眾期盼的城市道路工程順利實施,梳洗河、明堂河、芝田河等河流綜合整治成效顯著。不止于此,泰安市引水進城、供熱“汽改水”、供電“多表合一”、污水處理廠升級等一批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也順利完工。通過大力實施泰城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,啟動全域垃圾分類項目,泰安市城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。
2016年以來泰安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,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超過410億元,是“十二五”時期的4.3倍。累計新建、改建高速公路344.2公里,建設里程是過去20年建成里程的1.5倍,濟泰高速建成通車。全市公路里程達到15974.6公里,比2015年增加796.6公里。濟棗高鐵即將開工建設,魯中高鐵通道、濟南至濟寧城際高鐵、濟萊臨城際高鐵等項目列入省級規劃。京杭運河東平湖航道已具備通航條件。泰山抽水蓄能電站二期計劃年底前開工建設,全市新能源裝機容量占電力裝機比重達到43.8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。
林木蓄積量達到1793.5萬立方米,提前完成“十三五”規劃目標“十三五”期間,泰安市著力打造生態保護修復的“泰山樣板”,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。2019年底,泰安市PM2.5濃度比2015年末下降24.3%,空氣優良天數達到189天。全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0.38%,林木蓄積量達到1793.5萬立方米,均提前一年完成“十三五”規劃目標。
“民之所望,施政所向。”董世武直言,五年來全市人民生活實現根本性改善。截至2018年底,泰安市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脫貧總人數達到14.5萬人。東平縣移民避險解困、易地扶貧搬遷、黃河灘區遷建“三大工程”取得決定性勝利。2019年,泰安市財政用于民生支出達到321.6億元,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7.6%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90元,年均增長8.55%;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.01%,高于山東全省平均水平。
年~2019年,泰安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25.7萬人,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2.0%左右,人民群眾的幸福感、獲得感、安全感不斷增強。”董世武感慨。